孝意为听从、孝敬、顺从。取名意为孝敬父母,传承祖业。孝敬,孝廉,指孝子、廉洁。
仁意为仁爱、仁义,古人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。《论语·里仁》载:“子曰:‘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’”取名意为品德高尚、博大仁爱,厚道多福。仁爱,仁义。在姓名中多指人的品行修为高。
● 邵 拼音:[shào], 五行:金
邵(邵) shào
◎ 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西省垣曲县。
● 孝 拼音:[xiào], 五行:水
孝(孝) xiào
◎xiào
◎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:孝敬。孝廉(a.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,“孝”指孝子;“廉”指廉洁的人;b.中国明、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)。孝道。孝子贤孙。
◎居丧的事:守孝。吊孝。
◎丧服:戴孝。孝衣。
◎姓。
◎笔画数:7;
◎部首:子;
● 仁 拼音:[rén], 五行:金
仁(仁) rén
◎ 一种道德范畴,指人与人相互友爱、互助、同情等:仁义(a.仁爱与正义;b.通情达理,性格温顺,能为别人着想)。仁爱。仁政。仁人志士(仁爱有节操的人)。仁义礼智(儒家的伦理思想)。仁至义尽。一视同仁(同样看待,不分厚薄)。
◎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:核桃仁儿。
【释义】邵的本义是古邑名。古时邵、召通用。邵来自召。召的本义是用酒肉宴请宾客。
【起源】周初大臣召康公,姬姓,因食邑于召(今陕西凤翔)称为召公或召伯。周武王灭商后,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。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,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,三子南迁到河南南召。到了战国时期,住在今河南汝南和安阳的召氏,因避事,在召字旁加邑,形成邵氏。因召、邵本是一姓,古时通用。古籍中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,从三国开始则为邵氏。
得姓始祖:召(shào)公
始祖地:河南济源、安阳
郡望堂号:博陵、汝南、洛阳;安乐堂
当今排序/人口:第91位/约262万
宋版百家姓排序:第102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