浩指广大、繁多,取名表示浩大繁荣、浩气秉然。广远,盛大,用于人名多指人的心胸宽广、志向远大之意。
之本义是往、到……地方去。后引申为代词、助词。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载:“百尔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”取名寓意为文雅大方,谦和善良,福运相随。之乎者也,助词,用于人名多指人文采高超,知识文化渊博,该字有助于学习运。
● 于 拼音:[yú], 五行:土
于(于) yú
◎yú
◎介词(a.在,如“生于北京”;b.到,如“荣誉归于老师”;c.对,如“勤于学习”;d.向,如“出于自愿”;e.给,如“问道于盲”;f.自,从,如“取之于民”;g.表比较,如“重于泰山”;h.表被动,如“限于水平”)。
◎后缀(a.在形容词后,如“疏于防范”;b.在动词后,如“属于未来)。
◎姓。
◎笔画数:3;
◎部首:二;
● 浩 拼音:[hào], 五行:水
浩(浩) hào
● 之 拼音:[zhī], 五行:火
之(之) zhī
◎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◎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◎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◎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◎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◎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浩之怨灵修之浩荡兮,夫何执操之不固。
【释义】于,在古文字中,“于”即“於”,“于”即“乌”。古时“呼”与“吁”、“乎”与“于”形同意也同。《说文》:“于,於也,象气之舒于。”又说乌:“乌,孝鸟也,象形”。
【起源】在西周初的大分封中,周武王姬发的二儿子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(故城在今河南沁阳邘邰村),称作邘叔,建立邘国。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,姓邘。因古代邘、于同音通用,后来有的去邑为于氏。
得姓始祖:邘叔(周武王之子)
始祖地:河南沁阳
郡望堂号:河南、东海;忠肃堂
当今排序/人口:第39位/约642万
宋版百家姓排序:第82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