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分起名

诉字取名参考

诉
拼音 注音ㄙㄨˋ
部首讠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7画
康熙笔画(訴:12)画 部首 部首笔画7画 部外5画
五笔yryy 郑码sps 仓颉ivhmy
四角号码32741 统一码基本区 U 8BC9 结构左右结构

取名参考

五行属性:金

是否为常用字:否

姓名学:非姓氏

取名含义

姓名学解释:忧心劳神,清雅多才,中年多灾,晚年吉祥享福。 (仅供参考)

起名意思:告状;控告。

取名寓意:诉字用着取名寓指之义,寓意一般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388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80%,男孩名字占48%,女孩名字占:52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诉字五行属性为金,根据五行金克木的原理,诉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木的字取名;

2、诉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ù或同声调去声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诉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诉字,晚辈忌讳用诉字取名。

诉同五行吉利字

诉同笔画吉利字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1152   

《唐韻》桑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蘇故切,𠀤音素。《說文》吿也。《玉篇》論也,吿訴冤枉也。《廣韻》毀也。《左傳·成十六年》郤犫訴公于晉侯。《註》譖也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王有德義,故來告訴。

又《說文》或作𧪜。亦作愬。《論語》膚受之愬。《註》愬己之冤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引作訴。

又《韻會小補》通作遡。《戰國策》衞君跣行,告遡於魏。《註》遡愬同。

又《集韻》昌石切,音尺。亦毀也。《說文》本作𧦡。《字彙補》譌作辨,非。辨字左从言作。又𧩵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三】【言部】訴

告也。从言,厈省聲。《論語》曰:“訴子路於季孫。”𧪜,訴或从言朔。愬,訴或从朔、心。桑故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厈非聲。蓋古之字音多與今異。如皀亦音香、釁亦音門、乃亦音仍,他皆放此。古今失傳,不可詳究。
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
诉,告知,使他人知情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有所省略的“厈”作声旁。《论语》上说,“公伯寮向季孙诬告子路。” 诉,这是“诉”的异体字,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“朔”作声旁。“愬”,这也是“诉”的异体字,采用“心”作边旁,“朔”作声旁。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告也。从言。㡿聲。

桑故切。五部。凡從㡿之字隷變爲厈。俗又譌斥。

論語曰。訴子路於季孫。

憲問篇文。

汉语字典

訴、愬

动词

1、(形声。本义:告状;控告)

2、同本义

诉,告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负孝公之周愬天子。——《公羊传·昭公三十一年》

必东愬于齐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即连楮为巨幅,广二丈,大书一“屈”字,以两竿夹揭之,走诉行御史台。——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
3、又如:起诉;上诉;公诉;诉呈(诉状);诉权(起诉和诉原的权利);诉辩(申诉并辩白);诉牒(诉状);诉告(上诉;告状)

4、告诉,说给人听

正遇延平二人,诉说前事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

弦弦掩抑声声思,似诉平生不得志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吾与并肩携长,低低切切,何事不语?何情不诉?——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5、又如:诉怨(对人诉说怨愤之情);诉长道短(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);诉事(陈诉事情);诉屈(申诉冤屈);诉言(诉说)

6、求,求助。如:诉诸武力

7、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。通“愬

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晋侯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

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